正确答案:C
直角坐标和极坐标下的应力不变量关系( )
a. 4600451
b. 4600453
c. 4600450
d. 4600452
d
正确答案:A
材料力学基本只研究( ),即长度远大于高度和宽度的构件。
杆、梁、柱、轴、等杆状构件
正确答案:B
1980895
a. 4600487
b. 4600489
c. 4600488
d. 4600486
a
正确答案:A
对于三结点三角形单元,每个单元有( )个结点,每个结点有( )个结点位移分量。
极坐标和直角坐标之间的关系式( )
a. 4600454
b. 4600457
c. 4600455
d. 4600456
正确答案:C
连续弹性体转化成为离散化结构,每个离散单元是( )
a. 弹性体
b. 不连续的
c. 刚性体
d. 分离的
正确答案:B
平面应变问题的特征:应力分量1980894一般( )零、1980894、1980894全为零,1980894为零。
a. 不等于
b. 大于
c. 小于
d. 全为
正确答案:A
最大与最小的切应力,在数值上等于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之差的( ),作用在通过中间主应力并且“平分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的夹角”的平面上。
a. 1.5倍
b. 1.0倍
c. 0.5倍
d. 2.5倍
正确答案:A
平衡微分方程不含弹性常数、,对于不同材料建立的平衡微分方程是( )
a. 不同的
b. 不平衡的
c. 相同的
d. 不精确的
正确答案:C
应力函数1980888能解如下何种问题
a. 4600461
b. 4600460
c. 4600459
d. 4600458
正确答案:D
在材料力学中梁的纵向纤维互不挤压假定是近似的,弹性力学结果表明纵向纤维之间存在相互( )。
所谓( )就是物体形状的改变,可以归结为各部分长度的改变和角度的改变。
一般情况下,应力可以沿截面的法向和切向进行分解,得到( )和切应力。
a. D切应变
正确答案:C
b. C应力
c. B正应变
d.
A正应力
正确答案:C
沿方向的正应力称为( ),用代表。沿方向正应力称为( ),用代表。正面上的应力以沿正坐标方向为正,负面上的应力以沿负坐标方向为正,反之为负。
对于三结点三角形单元,几何矩阵的元素与单元的( )有关,相邻单元的公共边界上位移是连续的、应变是( )的。
平面应变问题的特征:体力、面力和约束平行于( )而且不沿长度变化。
a. 纵截面
b. 横截面
c. 对称面
d. 表面
正确答案:B
有限元法中错误的单元划分是下图的( )
a. 4600463
b. 4600464
c. 4600462
d. 4600465
正确答案:D
( )是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通过与物体表面相接触传递力的作用。
a. D体力
正确答案:A
b. C面力
c. A外力
d. B荷载
正确答案:D
.作用在两个相互垂直的面上并且垂直于该两面交线的切应力( )。
a. D无法确定
正确答案:A
正确答案:D
b. C相等
c. A等价
d. B不等
正确答案:A
正应力和切应力与物体的应变及材料强度( )。
a. C不相关
b. A相等
c. D无法确定
d. B直接相关
正确答案:D
空间问题包含15个未知函数,即6个应力分量、6个应变分量和3个位移分量。
a. 6、6、3
b. 4、6、5
c. 5、5、5
d. 3、6、6
正确答案:B
三角形单元可以假定为均质、等厚度的弹性三角板,三角板在结点处用( )连接而成为整个结构。
写出空间问题的应力边界条件
请分别写出平面问题的平衡微分方程、几何方程以及物理方程。
请说明极坐标系和直角坐标系的区别。
简要说明结构力学中位移法与弹性力学中位移法的思路。
19808971980897
国开网 弹性力学 网上在线形考作业国开电大历年参考题目如下:
国开网 弹性力学 网上在线形考作业[答案]相关练习题:
关于营造信任氛围的方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组合体视图绘制的步骤( )
第一代计算机体积大、耗电多、性能低,其主要原因是受制于____。
下列对于凭证类别描述正确的是( )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21春)形考作业2(全主观)
我国德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哪些具体方面?( )。
种子休眠的原因很多,有些种子因为种皮不透气或不透水,另外一些则是种子内或与种子有关的部位存在抑制萌发的物质,还有一些种子则是由于
( )22.如果数据包是给本机的,那么该数据包的目的IP地址应该是 。
下面标记中,( )在标记的位置添加一个回车符。
金融期货交易订单在有效期方面的限制有()
4、企业的经济利润
运动竞技群体中成员的需求和群体规范是调整群体外关系和提高提高整体战斗力的要素().
(2.5分) 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强调经济布局的合理与均衡。
Our teacher was _______ by the funny story.
温室效应会使近地面大气层变暖,使大气中间层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