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一体化 01708 刑法学(1) 网上在线形考作业
1.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属于( ) 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完全 完全无 相对无 减轻
D
2.我国刑法规定,( ) 的人犯罪,应当负完全刑事责任。
已满 14 周岁 已满 14 周岁不满 21 周岁 已满 16 周岁 已满 21 周岁
D
正确答案:D
3.作为
所谓作为,是指犯罪人用积极的行为实施的刑法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即 “ 不当为而为之 ”
4.案例分析
被告人王 ×× ,男, 20 岁,农民。
被告人王 ×× 与被害人陈 ×× ( 13 岁)系邻居,平素关系甚好。一日,王 ×× 与其弟弟去河边洗澡,陈 ×× 也随同前往。洗澡时,陈 ×× 要求王 ×× 带他到深水处玩玩。王 ×× 虽觉得自己的游泳技能不熟练,但自信能满足陈 ×× 的要求,当即表示同意,并真的将陈 ×× 带游到离河岸七米多远处,陈 ×× 游泳,王 ×× 自行洗澡,不久,王 ×× 感到身体累,便离开陈 ×× 自行上岸。陈 ×× 在深水中体力消耗较大,又无人帮助,挣扎不动,溺水死亡。
请分析王 ×× 的行为与陈 ×× 的死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王 ×× 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正确答案
王 ×× 的行为与陈 ×× 的死亡之间存在不作为形式的因果关系;
王 ×× 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因为,王 ×× 的行为符合我国刑法规定的不作为行为成立犯罪的全部要件。
答案解析
5.不作为
行为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
6.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客观方面,又称犯罪客观要件、犯罪客观因素,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的客观外在表现。
7.危害行为
表现人的意志或意识并且对社会有害的行为。
8.危害结果的概念及其特征?
广义的危害结果,是犯罪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损害,包括物质性的与非物质性的、直接的与间接的等;狭义的危害结果,又称构成要件结果,是由犯罪的实行行为造成的、根据刑法分则的规定对于成立犯罪或者犯罪既遂具有决定意义的危害结果,它只存在于过失犯、间接故意犯罪和结果犯的既遂犯中。
狭义危害结果的特征( 1 )对成立犯罪或犯罪既遂具有决定意义;( 2 )是由构成要件行为即实行行为直接引起的;( 3 )是由刑法分则条文明确规定的。
9.犯罪客观方面的事实特征很多,包括 行为 、##,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其中,##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的必备条件。
结果 行为
10.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 ##和##
作为 不作为
11.构成不作为犯罪前提的特定义务来源于三个方面,即##、##和 ## 。
法定义务 职业义务 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12.犯罪客观方面就是指犯罪活动的##。
客观事实特征
13.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 )
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 作为与不作为 教唆行为与实行行为 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
14.犯罪对象
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所直接指向的人或物,是社会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或承担者、承受者。
15.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是决定社会危害性的首要条件。
16.直接客体
直接客体,某一犯罪行为直接危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即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17.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是什么?
( 1 )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则未必。
( 2 )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犯罪对象则不是不可缺少的,它仅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要件。
( 3) 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收到伤害,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如盗窃行为、拐卖妇女行为等。
( 4 )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而犯罪对象则不是。
21.犯罪客体应如何分类?
答根据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的大小,犯罪客体可分为一般客体,即社会关系的整体。同类客体,即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即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而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直接客体,犯罪行为直接侵犯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即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具体部分。
19.犯罪客体就是我国刑法所##,而为犯罪行为所##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规定
侵害
20.( )是刑法对犯罪进行科学分类的基本依据
犯罪对象 简单客体 同类客体 直接客体
21.按照( ) ,犯罪客体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大小 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 犯罪行为对具体社会关系的侵犯次数 犯罪对象的多少
22.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并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客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统一整体。
23.按照 ( ) 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犯罪行为的多少 犯罪行为侵犯具体社会关系的次数多少 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大小 犯罪所直接侵犯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
24.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答犯罪构成和犯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 1 )犯罪概念说明犯罪是什么,犯罪构成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犯罪是如何构成的,成立犯罪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2 )犯罪概念是犯罪的总标准,犯罪构成是成立犯罪的具体标准;( 3 )犯罪概念将犯罪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上揭示一切犯罪的共同特征、基本特征,犯罪构成则深入到犯罪内部,从微观上分析各个犯罪的内部结构、成立条件。
25.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包括 ## 、 ## 、 ## 和 ## 。
犯罪主体
犯罪客体 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客观方面
26.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 ##及其##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具备的##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社会危害性 程度 一切主观
27.犯罪
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的行为
28.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
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 “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 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是我国刑法对犯罪的定义。
29.犯罪的特征是什么?
答根据我国刑法第 13 条的规定,犯罪的特征包括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这三个特征是密切联系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但如果没有后两个特征,就无法将犯罪和一般违法行为区别开来;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征,是社会危害性的法律表现,又是应受刑罚性的前提之一,没有它,社会危害性就无法得到一致的把握,承担刑罚也就没有了法律根据;应受刑罚性是行为的法律后果,是前两个特征的必然结论,也是前两个特征最终目的。
30.如何理解犯罪的概念?
答我国刑法第 13 条规定的犯罪概念,一方面指出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另一方面又规定犯罪是违反了刑法规定的、应当受到刑罚制裁的行为。前者是犯罪的实质特征,后者是犯罪的法律特征即形式特征,因此该概念被称为是犯罪的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概念。
31.## 是犯罪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
社会危害性
32.犯罪概念是区 ## 与## 界限的总标准
分罪 非罪
33.我国刑法规定犯罪具有 ##、##、##三个 基本特征。
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刑罚惩罚性
34.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含义
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以内的全部空间区域
35.刑法的溯及力
是指刑法生效后,对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问题。
36.如何理解从旧兼从轻原则?
答从旧兼从轻原则,即原则上新法没有溯及力,但新法处理较轻时则适用新法。
从世界各国刑法看,大多数国家采取从旧兼从轻的原则。我国刑法第 12 条第 1 款规定了从旧兼从轻原则。其含义是( 1 )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修订后的刑法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即修订后的刑法没有溯及力。( 2 )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但修订后的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的,只要这种行为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就应当适用修订后的刑法,即修订后的刑法具有溯及力。( 3 )当时的法律和修订后的刑法都认为是犯罪,并且按照修订后的刑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原则上按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即修订后的刑法不具有溯及力。这就是从旧兼从轻原则所指的从旧。但是,如果当时的法律处刑比修订后的刑法重,则应适用修订后的刑法,修订后的刑法具有溯及力。这便是从轻原则的体现。
37.刑事管辖权原则都有哪些?
答世界各国在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上所主张的原则不尽相同。最早出现的两个原则是属地管辖原则和属人管辖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出现了两个ABC原则,即保护管辖原则和普遍管辖原则。即刑事管辖权原则有属地管辖原则、属人管辖原则、保护管辖原则、普遍管辖原则。
38.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从 ##
从旧兼从轻原则
39.根据属地原则,犯罪的 ##或##有 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即应受我国刑法管辖。
行为 结果
40.享有 ##和## 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外交特权
豁免权
41.世界各国关于解决刑法溯及力问题的主要原则有( )
从旧原则 从新原则 从新兼从轻原则 从旧兼从轻原则
42.下列人员中,( )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刑法规定的该罪的最高刑是否为三年有期徒刑,均受我国刑法管辖。
国家公务员 司法人员 武装警察部队官兵 现役军人
43.根据属地管辖权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 )
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犯罪的行为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犯罪的行为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44.我国刑法解决刑法空间效力(即刑事管辖权范围)的原则是( )
属地原则 属地原则为主,属人原则为辅 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 属地原则为主,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
45.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是从反对奴隶制和封建制 “ ## ” 与 “ ## ” 两种错误倾向出 发而提出的。
主观归罪 客观归罪
46.1997年刑法规定了刑法的三项基本原则 ##、##和##。
罪刑法定原则 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47.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
法定化
实定化
明确化
48.罪刑法定原则还可派生以下哪个规则( )
排斥习惯法 否定溯及力 禁止类推适用 反对不定期刑
49.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要求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刑法之立法要依据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设置体现区别对待的刑罚制度和轻重有别的具体犯罪的法定刑幅度。
50.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要求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刑法之立法要依据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设置体现区别对待的刑罚制度和轻重有别的具体犯罪的法定刑幅度。
51.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
法定化
实定化
明确化
52.某甲在与某乙争吵中捅了某乙一刀后扬长而去,某乙因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意外事件 过失犯罪 直接故意犯罪 间接故意犯罪
53.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是从反对奴隶制和封建制 “ ## ” 与 “ ## ” 两种错误倾向出 发而提出的。
主观归罪 客观归罪
54.除罪刑法定、刑法适用平等、罪责刑相适应三项刑法典规定的原则外,我国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中一贯坚持的 ##、##,也属于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主客观相一致原则 刑罚人道原则
55.1997年刑法规定了刑法的三项基本原则 ##、##和##。
罪刑法定原则 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56.适用刑法平等原则包括( )
定罪上的平等 量刑上的平等 刑罚执行上的平等 制刑上的平等
57.罪刑法定原则还可派生以下哪个规则( )
排斥习惯法 否定溯及力 禁止类推适用 反对不定期刑
58.刑法修正案
是指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对刑法典具体条文进行增减、修改、补充、废除等立法活动的特定法律规范表现形式。
59.如何理解刑法的法律性质?
答刑法的法律性质,是刑法作为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律部门所具有的特征。与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基本部门法相比,刑法具有两个显著特征
首先,刑法保护范围的广泛性。民法、行政法等都以特定某类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而刑法则是调整各种领域的社会关系,包括政治、经济、人身、婚姻、社会秩序等各个领域
其次,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任何法律都有强制性,但刑法因刑罚处罚手段不仅可限制人身自由,甚至可剥夺人的生命而显得最为严厉。
60.如何理解我国刑法的任务?
答我国刑法的任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使用刑法惩罚犯罪,二是使用刑法保护人民。这两个方面密切联系,有机统一。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民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惩罚犯罪是指采用刑罚即刑事制裁的方法,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保护人民主要是指保护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保护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合法权益。
61.如何理解广义刑法学和狭义刑法学?
答就刑事实体规范而言,国家既有刑法典规定的刑事实体法规范,也有刑法典之外的刑事实体法规范,因此,仅以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统一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为研究范围的称为狭义的刑法学;以国家现行的有关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一切实体法规范为研究对象的称为广义刑法学。
62.从解释的方法上,刑法解释可以分为 ##和##
文理解释 理论解释
63.我国刑法分为 ##、##和##三个部分
总则 分则 附则
64.刑法的性质包括两种含义, 一是##,二是## 。
刑法保护范围的广泛性 刑法的强制性
65.刑法学与刑事诉讼法学是 ## 与 ## 的关系,两者同属于刑事法学范畴。
实体法学
程序法学
66.仅以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统一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 ( ) 为研究范围的称为狭义的刑法学。 ##
刑法典
67.刑法的法律性质,与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基本部门法相比,具有两个显著特征 ####
刑法保护范围的广泛性 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
68.刑法分则是关于具体犯罪的( )规范体系
罪状 刑罚幅度 罪名 性质
69.追诉时效
对犯罪分子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
70.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必须具备以下( )特征。
时空性 空间性 自动性 彻底性
71.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 )。
没有故意犯罪 确有悔改 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 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72.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 )、( )和( )犯罪的过程及阶段中,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状态。
发生 发展 进行 完成
73.行为人自身方面对完成犯罪有不利影响的因素,如其( )、( )、( )、( )等的缺乏或不佳情况
能力 力量 身体状况 常识技巧
74.某甲在行车中不小心将某乙撞伤,为了尽快逃脱,便将流血昏迷的某乙拖入路边树林。某乙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的犯罪。
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 疏忽大意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
75.某甲在与某乙争吵中捅了某乙一刀后扬长而去,某乙因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
意外事件 过失犯罪 直接故意犯罪 间接故意犯罪
76.数罪并罚的特点
必须是一行为人犯有数罪
一行为人所犯的数罪必须发生于法定的时间界限内
应在对数罪分别定罪量刑的基础上,依照法定并罚原则,并罚范围和并罚方法,决定执行的刑罚
77.正当防卫
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78.假想防卫
是指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而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因而对臆想中的不法侵害实行了所谓正当防卫,造成他人无辜损害的行为。
79.继续犯必须是基于一个犯罪故意实施一个危害行为的犯罪。
对 错
80.犯罪预备的特征( )。
犯罪预备的客观特征之含义 犯罪预备的客体特征之含义 犯罪预备的主观特征之含义 犯罪预备的主体特征之含义
81.犯罪未遂的特征( )。
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来 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
82.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 )、( )和( )犯罪的过程及阶段中,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状态。
发生 发展 进行 完成
83.犯意表示,指以( )、( )或( )对犯罪意图的单纯表露。
口头 文字 表达方式 其它方式
84.行为人自身方面对完成犯罪有不利影响的因素,如其( )、( )、( )、( )等的缺乏或不佳情况。
能力 力量 身体状况 常识技巧
85.于被判处()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死刑 无期徒刑 驱逐出境 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86.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
没有故意犯罪 确有悔改 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 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87.所谓未得逞,一般认为其表现未能完成即( )犯罪既遂。
可能达到 未能达到 可以达到 以上都不对
88.从重处罚是指在法定刑限度以内选择适用( )的刑罚。
最重 次重 相对较重 中线以上
89.世界各国关于解决刑法溯及力问题的主要原则有()
从旧原则 从新原则 从新兼从轻原则 从旧兼从轻原则
90.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 )之日起计算。
犯罪 犯罪行为停止 犯罪结果发生 犯罪行为终了
91.蔡某刑满释放后决定改邪归正。某日,以前的同伙张某找到蔡某,要蔡某与他去盗窃某商店,蔡某不愿意,但张某威胁蔡某说要告诉蔡某女友有关蔡某以前的劣迹,蔡某怕失去女友,就同意与张某盗窃商店。蔡某属于共同犯罪中的( )。
主犯 从犯 胁从犯 帮助犯
92.叛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
对 错
93.犯组织、领导和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 ,并实施杀人、爆炸、绑架等犯罪行 为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对 错
94.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是指违反食品卫生法规,在生产、销售 的食 品中掺人有毒 、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行为。
对 错
95.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在数量方面要求偷逃应缴税额在五万元以上,对多次走私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走私货物 、物品的偷逃应缴税额处罚。
对 错
96.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构成绑架罪。
对 错
97.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教唆者可以( )。
不予处罚 免予处罚 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减轻处罚
98.一行为触犯数个刑法条文、数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一罪的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
想象竞合犯 法规竞合 结合犯 吸收犯
99.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并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客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统一整体。
100.犯罪
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的行为
101.简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共同犯罪,就是指二人以上共向故意犯罪。
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l)主体要件。必须是二人以上。
(2)客观要件。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3)主观要件。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102.各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同。
对 错
103.犯罪客体就是我国刑法所( ),而为犯罪行为所( )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制定 规定 侵害 危害
104.( )是刑法对犯罪进行科学分类的基本依据。
犯罪对象 单一客体 同类客体 直接客体
105.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 )。
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 作为与不作为 教唆行为与实行行为 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
106.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要求。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刑法之立法要依据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设置体现区别对待的刑罚制度和轻重有别的具体犯罪的法定刑幅度。
107.我国刑法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飞机、国际列车上犯罪的,适用本法。
对 错
108.刑法的溯及力
是指刑法生效后,对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问题。
109.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含义
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以内的全部空间区域
110.从解释的效力上,刑法解释可以分为( )
立法解释 司法解释 学理解释 论理解释
111.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
对 错
112.刑法是一个历史的()
规章 范畴 转变 蔓延
113.刑法理论界一般认为,刑法的功能包括 ( )
惩罚功能 保障功能 引导功能 评价功能
114.刑法总则是关于( )的规范体系的一般原理
犯罪 刑事责任 刑罚 刑法
115.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 ( ) 。
从旧原则 从新原则 从新兼从轻原则 从旧兼从轻原则
116.只有法律规定的 ( ) 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犯罪。
单位和人 单位 单位和集体 单位和自由人
117.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 )。
一般客体 同类客体 简单客体 复杂客体
121.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是( )。
赦免 定罪免刑方式 刑罚 特殊处理方式
119.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 )。
犯罪人对自己行为的主观心理态
犯罪人对自己行为的危害后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犯罪人对危害后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犯罪人对自己行为的社会后果的评价
120.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包括( )
定罪上的平等 量刑上的平等 刑罚执行上的平等 制刑上的平等
121.刑法的基本原则吧必须是贯穿全部刑法规范的原则。
对 错
122.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 )。
一般客体 同类客体 简单客体 复杂客体
123.各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同( )。
对 错
124.犯罪客体就是我国刑法所( ),而为犯罪行为所( )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制定 规定 侵害 危害
125.本课程是以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门学科。
对 错
126.从解释的效力上,刑法解释可以分为( )。
立法解释 司法解释 学理解释 论理解释
127.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 )。
对 错
128.刑法的基本原则必须是贯穿全部刑法规范的原则( )。
对 错
129.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 )
从旧原则 从新原则 从新兼从轻原则 从旧兼从轻原则
130.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刑之日起计算。
对 错
131.刑法学(1)(试点)课程是新疆开放教育法律事务(试点)专科阶段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对 错
132.本课程课内学时数为81学时,4.5学分。
对 错
133.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
对 错
134.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刑法的生效时间。
对 错
135.犯非法拘禁罪,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对 错
136.,刑法规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对 错
137.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对 错
138.量刑是使法定的罪刑关系变成实在的罪刑关系的必要条件。
对 错
139.我国刑法的任务就是运用刑罚打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
对 错
140.处理涉及追诉时效的案件,有时情况较为复杂。
对 错
141.犯罪概念是区分罪与非罪界限的总标准
对 错
142.犯罪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
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刑罚惩罚性 刑事合法性
143.我国刑法规定犯罪基本特征
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刑罚惩罚性 刑事合法性
144.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对 错
145.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包括()和()
犯罪主体 犯罪客体 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客观方面
146.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 )及程度其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具备的一切主观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刑事惩罚性 刑事危害性 社会危害性 刑事处罚性
147.我国《刑法》第21条第4款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对 错
148.盲人犯罪因其刑事责任能力的减弱,处罚时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 错
149.犯罪行为与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内的,就可以适用我国刑法。
对 错
150.行为具有严重的 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
对 错
151.醉酒(生理性醉酒)的人,其辨认和控制能力是明显低于正常人的。因此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因其辨认和控制能力的减弱,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对 错
152.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对 错
153.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 )
一般客体 同类客体 简单客体 复杂客体
154.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 )。
没有故意犯罪 确有悔改 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 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155.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 )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盗窃罪 抢劫罪 放火罪 敲诈勒索罪
156.各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同。
对 错
157.犯罪客体就是我国刑法所() ,而为犯罪行为所() 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制定 规定 侵害 危害
158.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诸多事实特征中,( ) 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备要件
危害行为 危害结果 犯罪的时间 、地点 犯罪的方法
159.以共同犯罪能否依照法律的规定任意形成为标准,可以分为( )与( )。
任意共同犯罪 联合共同犯罪 非意愿性共同犯罪 必要共同犯罪
160.犯罪客观方面的事实特征很多,包括行为( )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其中,( )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的必备条件。
行为 结果 后果 动机
161.社会关系涉及社会各个领域。
对 错
162.犯罪客观方面的事实特征很多,包括行为()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其中,( )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的必备条件
行为 结果 后果 动机
163.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 )
犯罪人对自己行为的主观心理态
犯罪人对自己行为的危害后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犯罪人对危害后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犯罪人对自己行为的社会后果的评价
164.累犯分为( )。
普通累犯 一般累犯 特殊累犯 特级累犯
165.最高刑分别为5年有期徒刑、10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追诉期限分别为( )。
5年 10年 15年 20年
166.“罪过”是指( )。
故意 犯罪动机 犯罪目的 过失
167.缓刑只适用于被判处( )的犯罪分子。
管制 拘役 3年以下有期徒刑 5年以下有期徒刑
168.犯罪的故意是罪过形式之一。
对 错
169.深入研究和确认犯罪主观方面()、()。
有助于正确定罪 有助于正确量刑 有助于案情发展 有助于适当量刑
170.作为正当防卫起因条件的不法侵害的本质特征在于其 ()
违法性 社会危害性 客观真实性 刑事违法性
171.构成不作为犯罪的前提是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种特定义务来源于( )方面。
法律已修订及实施 法律的明文规定 职务上或业务上的要求 行为人先行的行为而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所产生
172.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基本特征有( )。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应受刑罚惩罚性 具有犯罪结果性
173.从重处罚是指在法定刑限度以内选择适用( )的刑罚。
最重 次重 相对较重 中线以上
174.甲、乙、丙、丁四人共谋在某工厂出纳员去银行领回该厂全体人员工资时,抢劫该出纳员领回的工资。后来甲因事抽不开身未能前往,乙、丙、丁同赴现场,抢走了该出纳员所领工资七千多元四人平分。对甲的行为( )。
不以犯罪论处 以抢劫罪的犯罪预备单独论处
以抢劫罪共同犯罪论处 以抢劫罪的犯罪中止论处
175.单位犯罪相对于自然人犯罪而言的( )
一种行为 一种范畴 一种犯罪过程 一种犯罪结果
176.从新原则、即对于生效前未经审判或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 )。
新法一律具有溯及力 旧法依然有溯及力 新法没有溯及力 旧法的溯及力一律失效
177.我国刑法由( )构成一个完整体系。
惩罚性和赦免性 主刑和附加刑 合法性和非法性 严厉性和绝密性
178.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的犯罪,经过20年后仍须追诉的应当( )。
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 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由最高人民法院决定
179.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对 错
210.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是指形式上( ),而实际上没有( ),因而不构犯罪的行为。
符合某种犯罪的构成要件
符合多种种犯罪的构成要件 社会危害性 社会危害程度
211.数罪并罚时,拘役最高不能超过( )。
一年 二年 三年 五年
212.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 )的原因所致。
犯罪目的 犯罪动机 意志以外 意志以内
213.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 )的原因所致。
犯罪目的 犯罪动机 意志以外 意志以内
214.王某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罚金5万元。决定执行的刑罚时,应当采取( )。
吸收原则 限制加重原则 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 吸收原则和限制加重原则
215.艾买提意图毒死买买提,误将白糖当作砒霜拌入买买提所要吃的食物内,买买提吃后平安无事。在这种情况下,某甲的行为属于( )。
犯罪预备 犯罪未遂 犯意表示 犯罪中止
216.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处罚。
从轻 减轻 从轻或者减轻 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217.甲、乙、丙、丁四人共谋在某工厂出纳员去银行领回该厂全体人员工资时,抢劫该出纳员领回的工资。后来甲因事抽不开身未能前往,乙、丙、丁同赴现场,抢走了该出纳员所领工资七千多元四人平分。对甲的行为
不以犯罪论处 以抢劫罪的犯罪预备单独论处
以抢劫罪共同犯罪论处
以抢劫罪的犯罪中止论处
218.刑法规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对 错
219.以共同犯罪能否依照法律的规定任意形成为标准,可以分为()与()。
任意共同犯罪 联合共同犯罪 非意愿性共同犯罪 必要共同犯罪
190.我国刑法规定,( )的人犯罪,应当负完全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 已满14周岁不满21周岁 已满16周岁 已满21周岁
191.甲扬言杀害乙的全家,乙报案后公安人员即尾随追赶,在通向乙家的公路上,将携带凶器的甲截获。甲的行为属于( )。
犯罪预备 犯罪未遂 犯意表示 犯罪中止
192.非法拘禁罪属于
持续犯 连续犯 牵连犯 惯犯
193.法定一罪是指原来符合数个犯罪的数罪,由法律将其明文规定为一罪的犯罪形态。它包括
结果犯 行为犯 结合犯 集合犯
194.继续犯必须是基于一个犯罪故意实施一个危害行为的犯罪
对 错
195.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 )。
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 作为与不作为 教唆行为与实行行为 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
196.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是( )
赦免 定罪免刑方式 刑罚 特殊处理方式
197.犯罪行为是刑事责任产生的事实根据
对 错
198.刑事责任的特征
强制性 严厉性 专属性 确定性
199.对犯罪人适用刑罚,必须是以刑法为根据并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诉讼程序进行
对 错
200.所谓的预防犯罪包括
预期预防 提前预防 一般预防 特殊预防
201.刑罚是一种()的法律制裁方式
人道 合法 严厉 符合法律法规
202.管制的最低期限是
十五日 一个月 三个月 六个月
203.犯罪构成的特征有哪些?
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 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 (4) 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
204.简述减刑的概念和条件。
减刑,是指对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 根据刑法典的规定,对犯罪分子减刑,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减刑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是减刑的对象条件,即刑法对减刑适用范围的限定。 (2) 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这是减刑的实质条件,也是决定性要件。 (4) 减刑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这是减刑的限度条件。
205.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206.结果加重犯
结果加重犯:亦称加重结果犯,是指实施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由于发生了刑法规定的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重要结果,刑法对其规定加重法定刑的犯罪形态。
207.没收财产
没收财产:是指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的财产的一部或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一 种刑罚方法。
208.犯罪的一般客体揭示犯罪的共性,犯罪的直接客体揭示犯罪的个性。
对 错
209.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
210.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
对 错
211.我国刑法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飞机、国际列车上犯罪的,适用本法。
对 错
212.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 )和( )。
直接过失 间接过失 疏忽大意过失 过于自信过失
213.罪刑法定原则是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之一。
对 错
214.犯罪行为与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内的,就可以适用我国刑法。
对 错
215.根据属人原则,我国的( )和( )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该罪的法定最高刑是否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
公民 国家工作人员 军人 国家公务员
216.享有( )和( )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应当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外交权 外交特权 赦免权 豁免权
217.从重处罚是指在法定刑限度以内选择适用( )的刑罚。
最重 次重 相对较重 中线以上
22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 )。
罪刑法定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219.根据刑法规定,对于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对于( )也不适用死刑。
犯罪时不满21周岁的人 审判时不满21周岁的人 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220.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减刑以后,实行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 )。
五年 十年 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十五年
221.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 )处罚。
从轻或者减轻 减轻 减轻或者免除 免除
222.于被判处( )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死刑 无期徒刑 驱逐出境 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223.刑罚方法基本上有三种方法。
对 错
224.从重处罚是指在法定刑限度以内选择适用 的刑罚。
最重 次重 相对较重 中线以上
225.法定最高刑为十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期限为( )。
十年 十五年 二十年 二十五年
226.生理醉酒后犯罪的人属于( )。
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完全元刑事责任能力人 相对元刑事责任能力人 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人
227.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 )处罚。
减轻或者免除 免除或者减轻 酌情减轻或者免除 酌情免除或者减轻
228.基于各国社会政治情况和历史传统习惯的差异,在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上主张的原则( )。
也是相同的
不仅相同 完全不同 不相同
229.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
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违反法律的行为 触犯刑律的行为 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230.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 )。
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 主行为与次行为 作为与不作为 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
231.怎样认识犯罪的基本特征?
从我国刑法的规定可以看出,犯罪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相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4)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232.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处罚。
从轻或者减轻 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减轻 从轻
233.量刑时使法定的罪刑关系变成实在饿得罪刑关系的必要条件。
对 错
234.刑罚裁量具有以下特征
量刑的主体是人民法院 量刑的对象是 单位和自然人 量刑的内容是对犯罪人确定刑罚 量刑的性质是一种刑事司法活动
235.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 处罚
从轻或者减轻 减轻 减轻或者免除 免除
236.一般累犯
一般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并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内 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
237.时效
时效,是指经过一定的期限,对刑事犯罪不得再追诉或者对所判刑罚不得再执行的一项法律制度。
238.如何理解我国刑法关于空间效力的规定?
答我国刑法关于空间效力的规定,采用的是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的刑事管辖权体制。具体体现为 (1)依照属地管辖原则,“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这是我国刑法关于刑法属地管辖权的基本规定。 所谓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是指我国国境以内的全部空间区域,包括领陆、领水、领空。 (2)依照属人管辖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 (3)依照保护管辖原则,“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5)依照普遍管辖原则,“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
239.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 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40.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就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它包 括罪过(即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的过失)以及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这几种因素。
241.抢劫罪、盗窃罪、抢夺罪、贪污罪,都侵害到公私财产所有权,因此,行为人非法所得的财物,都必须达到法定的数额,才能构成犯罪。
对 错
242.消防队员在火灾现场灭火时,因为水源枯竭,因而不能继续扑灭大火,造成了严重损失,消防队员的行为属于刑法上的不作为。
对 错
243.盲人犯罪因其刑事责任能力的减弱,处罚时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 错
244.从犯供述的罪刑属于自首情节
对 错
245.累犯分为()
普通累犯 一般累犯 特殊累犯 特级累犯
246.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减刑以后,实行执行的刑期不能不于 。
五年 五年 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十五年
247.“罪过”是指( )。
故意 犯罪动机 犯罪目的 过失
248.犯罪对象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而犯罪客体则只是选择要件。
对 错
249.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采用的基本原则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对 错
250.不得假释的情节 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
被判处十年以上 有期徒刑犯罪分子 被判处 无期徒刑犯罪分子 被判处 死刑缓期执行犯罪分子 被判死刑的犯罪分子
251.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裁定 减刑之日 起计算。
对 错
252.法定最高刑为十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期限为 。
十年 十五年 二十年 二十五年
253.世界各国关于解决刑法溯及力问题的主要原则有( )。
从旧原则 从新原则 从新兼从轻原则 从旧兼从轻原则
254.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 )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盗窃罪 抢劫罪 放火罪 敲诈勒索罪
255.处理涉及追诉时效的案件,有时情况较为复杂。
对 错
256.最高刑分别为5年有期徒刑、10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追诉期限分别为
5年 10年 15年 20年
257.犯罪主体就是实施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
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 单位
258.刑事责任能力通常被划分为##、##、##、##四种程度。
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限制刑事责任能力 从宽刑事责任能力 无刑事责任能力
259.我国刑法将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 ##三 个年龄阶段。
完全刑事责任年龄 限制刑事责任年龄 完全无刑事责任年龄
260.生理功能丧失的##或者##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聋哑人 盲人
261.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能力是如何规定的?
答刑法第十八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62.案例分析
1997 年 10 月 15 日,某校学生陈某( 1981 年 11 月生)与同学吴某因一件小事发生争吵,继而动手扭打起来。陈某被吴某打倒在地,头碰到水泥地面,磕出一个大包。陈某极为恼怒,从地上爬起来后便掏出随身携带的一把水果刀猛地向吴某腹部捅去,致使吴某脾脏被刺破,倒地休克(法医鉴定为重伤)。经送医院抢救,吴某脱离危险,一个月后痊愈。
请分析陈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
陈某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陈某虽未满 16 周岁,但陈某的行为已对吴某造成故意伤害罪(重伤),根据刑法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
263.某甲在行车中不小心将某乙撞伤,为了尽快逃脱,便将流血昏迷的某乙拖入路边树林。某乙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的犯罪
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 疏忽大意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
264.犯罪目的只存在于( )犯罪中
故意 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 既遂
265.某甲在与某乙争吵中捅了某乙一刀后扬长而去,某乙因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
意外事件 过失犯罪 直接故意犯罪 间接故意犯罪
266.某甲在行车中不小心将某乙撞伤,为了尽快逃脱,便将流血昏迷的某乙拖入路边树林。某乙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的犯罪
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 疏忽大意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
267.犯罪的主观方面
亦可称为犯罪的主观要件,按照刑法理论界之通说,它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268.犯罪故意
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
269.犯罪过失
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270.犯罪目的
所谓犯罪的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自己所实施的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即是指以观念的形态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271.案例分析
被告人李某,男, 45 岁,农民。
被告人李某见一群农民在他家自留山坡上控树蔸作柴烧,很是生气。遂对其子说 “ 咱俩从山后面爬上去,往山下滚石头,砸死他几个,看他们以后谁还敢来挖。 ” 父子俩悄悄爬到山顶,一齐沿着挖树蔸人左侧约 5 米远的山沟,连续不断地往下滚石头,挖树蔸人纷纷躲避。其中一块石头在往下滚的途中撞着沟边一块巨石而横飞向挖树蔸的农民,将其中一人击倒,滚落山脚死亡。
请分析李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为什么?
正确答案
李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间接故意。
李某明知自己往山下滚石头的行为,可能造成挖树蔸农民受伤或致死的可能,而故意实施并放任结果的发生,符合间接故意犯罪的心理特征。
272.没有实际不法侵害行为发生,行为人误以为受到侵害而采取 “ 防卫 ” 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刑法理论上称为 ()
防卫不适时 假想防卫 防卫过当 故意犯罪
273.故意用言语或行动挑逗、刺激对方,诱使对方首先进行不法侵害,然后以正当防卫为借口,借机加害对方的行为刑法理论上称为 ()
防卫过当 提前防卫 防卫挑拨 事后防卫
274.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 ) 处罚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 应当减轻或者免除 可以减轻或者免除
275.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 ) 处罚
酌情减轻或者免除 酌情免除或者减轻 减轻或者免除 免除或者减轻
276.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是指形式上 ## ,而实际上没有## ,因而不构犯罪的行为
符合某种犯罪的构成要件 社会危害性
277.防卫不适时有两种形式, 即 ## 和##
事前防卫
事后防卫
278.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 ## 或者 ## 处罚。
减轻 免除
279.对正在进行行凶、 ##、## 、 ## 、 ## 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这在刑法理论上称为特别防卫权,亦称无限防卫权。
杀人
强奸 抢劫 绑架
280.紧急避险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 规定,##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
281.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是什么?
答根据刑法第 20 条关于正当防卫概念的规定,正当防卫必须符合下列要件
( 1 )防卫意图条件。是指防卫人意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而决意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心理状态。
( 2 )防卫起因条件。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是存在不法侵害。
( 3 )防卫对象条件。防卫对象主要是不法侵害人的人身,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物也可以成为防卫对象。
( 4 )防卫时间条件。正当防卫必须面临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才能实行。
( 5 )防卫限度条件。是指防卫行为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282.如何理解不过当防卫?
答刑法第 20 条第 3 款规定 “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 刑法的这一规定被刑法学界称之为 “ 无过当防卫 ” 。
在理解和适用该条款时,应当注意
( 1 )该款只适用于制止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正当防卫行为。对非暴力犯罪,或者未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实行的正当防卫行为,不得适用该款的规定;
( 2 )该款中 “ 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 ,除了刑法条文中明文规定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犯罪外,还应该包括任何 “ 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 ,例如爆炸、放火、各种破坏行驶中的交通工具等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等。
( 3 )该款中 “ 严重危及人身安全 ” ,是指不法侵害对公民人身安全构成的紧迫威胁,已严重到应该采取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措施加以排除的程度,如果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犯罪,尚未达到 “ 应该采取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措施加以排除的程度 ” ,对他们的正当防卫也不属于本款规定的适用范围。
283.防卫过当如何处罚?
答刑法第 20 条第 2 款的规定 “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在我国刑法中,防卫过当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罪名。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对于防卫过当应当根据行为人的主观罪过与客观后果,援引相应的刑法分则条文定罪。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防卫过当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84.请比较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异同点 ?
答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异同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都是刑法规定的典型的排除犯罪性的行为,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
( 1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都具有主观目的的正当性,都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损害;
( 2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都具有客观行为的有益性,虽然他们都给某种权益造成一定的损害,但从社会整体看,结果均是有益于社会的;
( 3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都具有实施行为的合法性,即前提都是合法权益正在遭受侵害或者危险的威胁;
( 4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责任相同。当超过法定限度时,都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1 )危险的来源不同。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不仅有人的不法侵害行为,而且也包括自然界的力量、动物的袭击、人的心理、生理状态等,只要对被保护的合法权益产生危险的都可以成为危险的来源;而正当防卫的危险来源只能是人的不法侵害行为。
( 2 )行为实施的条件不同。紧急避险要求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施,也就是说,只有在实行避险行为是唯一方法时,才能实施这一避险行为;而正当防卫并不受这一条件的限制,可以选择采取多种防卫手段。
( 3 )损害的对象不同。紧急避险是针对无辜的第三者的利益进行的,而正当防卫行为只能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决不允许对第三者实施。
( 4 )限度条件不同。紧急避险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所避免的损害,等于或大于均属于避险过当;而正当防卫造成的损害只要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失也不属于防卫过当。
( 5 )主体要求不同。紧急避险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而正当防卫没有主体上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实施正当防卫。
285.正当防卫
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286.假想防卫
是指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而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因而对臆想中的不法侵害实行了所谓正当防卫,造成他人无辜损害的行为。
287.防卫过当
是指正当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288.紧急避险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行为。
289.案例分析
被告人赵 ×× ,男, 19 岁。
一天晚上九时许,赵 ×× 在某市 738 厂门口见陈 ×× 等三人骑一辆自行车由西向东而来,误认为是同厂青年,便伸手拦截。陈等三人误认为赵要抢帽子,便停下来寻找砖头、石块,返回质问。赵躲进 738 厂。后因马路上有人吵架,赵出来围观,又遇见陈 × 等人,赵再次回厂躲避,但陈等一起追上质问,赵当即向陈等讲明是认错了人,不是抢帽子。陈不谅解,手持砖块向赵面部猛打,将赵的左上颌及牙齿砸伤,赵随即拔出随身所带大号水果刀向陈猛戳一刀,将陈刺成重伤,陈跑至三十米处倒地,赵当即将其送往医院抢救。
请分析赵 ×× 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正确答案
赵 ×× 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构成犯罪。
从本案来看,赵 ×× 因陈 ×× 等人一再进行不法侵害而被迫实行防卫,从防卫的手段看,赵 ×× 使用水果刀在当时的情况下并不过当;从防卫的强度分析,若不是用水果刀制止陈 ×× 的不法侵害,也将发生赵 ×× 本人身受重伤甚至死亡的结果。因此,赵 ×× 对陈 ×× 所造成的后果,同陈 ×× 侵害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基本相适应,不属防卫过当。
290.艾斯卡尔与买买提素有仇恨,为了报复,艾斯卡尔在日记中写下了对买买提的诅咒,并表示一定要杀死买买提,还在日记中列出了几种杀人手段。某甲的行为属于
犯罪预备 犯意表示 犯罪中止 犯罪未遂
291.只要实施了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煽动行为,无论群众是否被煽动起来,都构成煽动分裂国家罪既遂。这种情况属于
结果犯 举动犯 行为犯 危险犯
292.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 ) 处罚
从轻 减轻 从轻或者减轻 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293.我国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处罚。
从轻 从轻或者减轻 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减轻或者免除
294.我国刑法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 )处罚。
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减轻或者免除 免除或者减轻 免除
295.艾买提意图毒死买买提,误将白糖当作砒霜拌入买买提所要吃的食物内,买买提吃后平安无事。在这种情况下,某甲的行为属于
犯罪预备 犯罪未遂 犯意表示 犯罪中止
296.甲扬言杀害乙的全家,乙报案后公安人员即尾随追赶,在通向乙家的公路上,将携带凶器的甲截获。甲的行为属于
犯罪预备 犯罪未遂 犯意表示 犯罪中止
297.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按其停止下来时犯罪是否已经完成为标准,可以分为##和##两种基本类型
完成形态
未完成形态
298.过失犯罪和##不存在停止形态
间接故意犯罪
299.犯罪既遂有四种不同的类型即结果犯、##、危险犯、##。
行为犯 举动犯
300.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 ## 。
减轻处罚
301.犯罪既遂的概念及其种类?
答犯罪既遂是指犯罪行为齐备了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的犯罪完成状态。根据我国刑法分则对各种直接故意犯罪构成要件的不同规定,刑法理论一般将犯罪既遂归纳为行为犯、举动犯、结果犯、危险犯四种主要类型。
302.如何把握犯罪的预备?
答成立犯罪预备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 1 )犯罪预备的主观特征,即犯罪预备的目的是为了实行犯罪活动。正是在这一点上体现了犯罪预备的主观恶性,这就是预备犯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基础。
( 2 )犯罪预备的客观特征,即具有为进一步实施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正是在这一点上体现了犯罪预备的社会危害性,这就是预备犯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
( 3 )行为人尚未着手实行犯罪而因其意志以外的原因停止下来。这也是犯罪预备的一个特征,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就进入了犯罪的实行阶段,不可能再有犯罪预备问题。犯罪预备行为是着手实行犯罪以前的行为,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实行行为而停止下来的行为,这是犯罪预备行为与犯罪中止的根本区别。
303.如何理解犯罪未遂的特征?
答成立犯罪未遂应具有以下三个条件
( 1 )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这一特征是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相区分的主要标志,它表明犯罪已进入实行阶段。
( 2 )犯罪未得逞。犯罪未得逞是犯罪未遂同犯罪既遂区别的主要标志。
( 3 )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这一特征是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所谓 “ 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 ,是指违背犯罪分子本意的原因。
304.如何理解犯罪中止的特征?
答犯罪中止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 1 )中止的时间性。即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包括犯罪预备阶段和犯罪行为实行阶段。
( 2 )中止的自动性。即犯罪分子在自己认为有可能将犯罪进行到底的情况下,出于本人意愿而自动地中止了犯罪。
( 3 )中止的有效性。即在犯罪完成以前自动放弃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305.对犯罪停止的各种状态应当如何处罚?
答依据刑法下列规定处罚
第二十二条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二十三条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306.犯罪既遂
是指犯罪行为齐备了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的犯罪完成状态。
307.犯罪预备
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行为人尚未着手实行犯罪而因其意志以外的原因停止下来犯罪状态。
308.犯罪未遂
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犯罪状态。
309.犯罪中止
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状态。
310.邓某与赵某宿仇颇深,邓某伺机报复赵某。一日,邓某得知赵某一人在家,便携匕首前往赵某家准备杀害赵某。邓某在去赵某家的途中,突然腹部疼痛难忍,于是返回自家。
请分析邓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还是犯罪预备?为什么?
2. 王某与刘某系夫妻,因感情不合正闹离婚。王某对刘某怀恨在心,一日将刘某骗出单位到僻静处,将预先准备好的一瓶硫酸倒在刘某面部。看到刘某极端疼痛并惨叫,王某急忙将刘某送往医院,但仍然导致刘某严重烧伤。
请分析王某的行为是犯罪中止还是犯罪既遂?为什么?
答案
1. 邓某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
邓某完成了杀害赵某的准备犯罪工具的行为,在前往赵某家的途中,突然出现腹部疼痛这一出乎邓某意志之外的原因未能实行杀害赵某的行为,使邓某的犯罪行为在实行之前停止下来,符合犯罪预备的特征。
2. 王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既遂而不是犯罪中止。
王某在实施向刘某脸部泼倒硫酸的行为后,立即采取救助措施,但救助行为未能奏效,仍然发生了刘某被严重烧伤的后果,不符合犯罪中止有效性的特征,犯罪已经既遂。
311.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 )全部罪行处罚
他参与的 他组织的 集团所犯的 他指挥的
312.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教唆者可以 ( )
不予处罚 免予处罚 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减轻处罚
313.蔡某刑满释放后决定改邪归正。某日,以前的同伙张某找到蔡某,要蔡某与他去盗窃某商店,蔡某不愿意,但张某威胁蔡某说要告诉蔡某女友有关蔡某以前的劣迹,蔡某怕失去女友,就同意与张某盗窃商店。蔡某属于共同犯罪中的 ()
主犯 从犯 胁从犯 帮助犯
314.以共同犯罪能否依照法律的规定任意形成为标准,共同犯罪可以分为任意共同犯罪与##
必要共同犯罪
315.以共同犯罪故意形成的时间为标准,共同犯罪可以分为##和##。
事前预谋的共同犯罪
事前无预谋的共同犯罪
316.以共同犯罪人之间有无分工为标准,共同犯罪可以分为简单共同犯罪和##。
复杂共同犯罪
317.我国现行刑法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几类。
胁从犯 教唆犯
321.刑法规定,对于从犯,应当##、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从轻
319.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其犯罪情节减轻或者##处罚。
免除
320.共同犯罪的概念及其特征?
答所谓共同犯罪,就是二人以上基于共同故意而实施的共同犯罪行为。这一定义包含了成立共同犯罪应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
( 1 )共同犯罪的主体条件。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人以上。
( 2 )共同犯罪的客观条件。共同犯罪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 3 )共同犯罪的主观条件。共同的犯罪故意是共同犯罪必须具备的主观条件。
321.共同犯罪的形式有哪些?
答关于共同犯罪的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者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其作出多种划分。在我国,根据刑法学界的通说,共同犯罪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 1 )以共同犯罪能否任意形成,分类为任意的共同犯罪与必要的共同犯罪;
( 2 )以共同犯罪形成的时间,分类为事前有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 3 )以共同犯罪人之间有无分工,分类为简单的共同犯罪与复杂的共同犯罪;
( 4 )以共同犯罪有无组织形式,可分为一般共同犯罪与特殊共同犯罪。
322.什么是主犯及主犯如何处罚?
答刑法第 26 条第 1 款规定 “ 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 我国刑法中的主犯有以下三种情况
( 1 )在犯罪集团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也就是组织犯,是首要分子的一种。
( 2 )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也是首要分子的一种。
( 3 )其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指主要的实行犯。
刑法第 26 条第 3 款和第 4 款对主犯的刑事责任问题作了专门规定。根据这一规定,主犯的刑事责任可分两种情形一是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二是对其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323.什么是犯罪集团?它的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
所谓犯罪集团,根据刑法第 26 条第 2 款的规定,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构成犯罪集团,必须同时具备如下条件
( 1 )主体数量的特定性。即犯罪集团的主体数量必须是在三人以上。
( 2 )犯罪目的的明确性。一般来讲,犯罪集团都是为了实施某种犯罪或者某几种犯罪而组织起来的,因此具有明确的犯罪目的。
( 3 )犯罪活动的组织性。这是指在犯罪集团中,组成人员比较固定,内部之间具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 4 )犯罪成员的稳定性。这是指犯罪集团的成员比较固定,他们在实施一次或者多次犯罪后,其组织形式仍然存在,集团的成员并不因某次犯罪的完成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324.共同犯罪
是指二人以上基于共同故意而实施的共同犯罪行为。
325.主犯
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人。
326.从犯
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人。
327.胁从犯
是指被胁迫参加犯罪的犯罪人。
328.教唆犯
是指教唆他人产生实行犯罪意图的犯罪人。
329.1. 某部队的陈某与王某在值班室对着墙壁练枪法。当时人武部部长曾对陈、王二人进行劝阻,说容易发生事故。但陈、王二人不听,继续练枪法。陈装子弹,王开枪,结果子弹穿过窗户打死了在人行道上行走的张某。
请分析陈某与王某是否属于共同犯罪?为什么?
陈某与王某的行为属于共同犯罪。
本案的关键在于认定陈某与王某的心理态度。从案情分析陈某与王某身为军人对着墙壁真枪实弹练枪法,对人武部部长的劝阻置若罔闻,具有放任其行为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因此,陈某与王某主观上是间接故意,客观上又实施了共同行为,构成共同犯罪。
330.一行为触犯数个刑法条文、数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一罪的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想象竞合犯 法规竞合 结合犯 吸收犯
331.如何理解继续犯?
答继续犯,又称持续犯,是指犯罪行为在一定时间内处于继续状态的犯罪。继续犯的特点是不法行为和不法状态同时继续,而不仅仅是犯罪行为所造成的不法状态的继续。某些犯罪,当不法行为终了以后,不法状态仍然可能继续,例如盗窃罪,犯罪分子非法占有赃物这一状态也可能维持相当长的时间,直到赃物起获为止,这就是单纯的不法状态的继续,这在刑法理论上称为状态犯,它没有不法行为的继续,因此不是继续犯。
332.牵连犯如何处罚?
答在刑法理论上,牵连犯是裁判上的一罪,因而实行从一重罪处断的原则,也就是说,对牵连犯应当采用吸收的原则,按照数行为所触犯的罪名中最重的罪论处,即在该罪所规定的法定刑范围内酌情决定执行的刑罚。但如果刑法和司法解释明文规定实行并罚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进行处罚。
333.如何理解连续犯?
答;连续犯是裁判上的一罪,不适用数罪并罚。根据我国审判实践的经验,参照我国刑法有关规定,可以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加以解决一般的连续犯,可以按照一个罪名从重处罚,危害严重的连续犯,可以按照情节加重处罚,以便做到罪刑均衡。
334.想象竞合犯
又称为想象并合犯或想象的数罪,是指一个犯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的情况。
335.结果加重犯
又称为加重结果犯,是指法律上规定的一个犯罪行为,由于发生了与该行为的性质不相一致的严重结果,法律加重其法定刑的情况。
336.继续犯
又称持续犯,是指犯罪行为在一定时间内处于继续状态的犯罪。
337.连续犯
是指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数次实施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情况。
338.牵连犯
是指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而其犯罪的方法行为或者结果行为又触犯了其他罪名的情况。
339.吴某为了窃取财物,在某火车站候车室盗窃了一个军人的背包,到无人处打开后发现,包里除了证件、文件和现金人民币 1500 元外,还有一支手枪、数十发子弹。吴某将证件、文件丢弃,将现金挥霍,并把手枪和子弹藏在了家里,后被起获。
请分析对于吴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吴某以窃取财物为目的,盗窃军人背包,内有证件、文件、现金 1500 元和手枪及若干子弹,已构成盗窃罪。因其事先并不知道背包内有枪,因而不构成盗窃枪支、弹药罪,只属于盗窃罪的牵连结果。吴某随后将枪支和子弹又藏在家中,应构成私藏枪支罪。因此,对吴某应以盗窃罪和私藏枪支罪数罪并罚。
340.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开始时间是
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构成犯罪的时侯 行为人作为被告人被提起诉讼的时候 行为人被确认有罪判处刑罚的时候 对行为人的有罪判决生效的时候
341.刑事责任是指##对其实施的违反刑事义务的##所应承担的、国家司法机关所给予的##和##。
行为人
犯罪行为 法律谴责
惩罚性义务
342.刑事责任是介于##与##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它既是##的后果,又是##的先导。
犯罪
刑罚 犯罪 刑罚
343.刑事责任具有刑事责任具有##、##、##、##、##等基本特征。
应当性 非难谴责性 严厉性 人身专属性
时效性
344.刑事责任有哪些特点?
答刑事责任既具有一般法律责任的共性,又具有刑事责任的个性,其特点如下
( 1 )刑事责任具有应当性。一个行为只要成立犯罪,行为人就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犯罪的必然结果,实施了犯罪行为,刑事责任便应运而生。
( 2 )刑事责任具有非难谴责性。刑事责任是对犯罪人及其犯罪行为的非难与谴责,表明了国家立法和司法机关对犯罪行为的否定性评价。
( 3 )刑事责任具有严厉性。刑事责任的严厉性,是指对刑事责任的承受主体来说,它是后果最严重的一种法律责任。较之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最为严厉,它可以限制、剥夺人身自由,甚至剥夺人的生命。
( 4 )刑事责任具有人身专属性。刑事责任只能由违反刑事义务的人即犯罪人承担,不得转移给他人承担,即 “ 罪责自负、责任自担 ” 。
( 5 )刑事责任具有时效性。行为人犯了罪后,国家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期限不是无限期的,刑法明确规定了法定的追诉期限,期限届满,刑事责任即告消失。
答案解析
345.如何理解刑事责任的实现过程?
答刑事责任的实现过程,是指代表国家的司法机关通过诉讼活动追究刑事责任和迫使行为人履行刑事义务的过程,同时也是行为人从应当负刑事责任、实际负刑事责任到终止负刑事责任的过程。
346.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有哪些?
答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 )定罪判刑方式。刑罚是刑事责任最重要的实现方式,也是刑事责任与其他法律责任性质不同的要点所在。因此,人民法院判处某种刑罚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
( 2 )定罪免刑方式。人民法院对行为人作有罪判决,同时宣告免除处罚,这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又一种方式。以这种方式承担刑事责任,必须有法律明文规定的理由。
( 3 )特殊处理方式。根据我国刑法第 11 条的规定,享有外交特权或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347.刑事责任
是指刑事法律规定的,因实施犯罪行为而产生的,由司法机关强制犯罪者承担的刑事制裁或者单纯的否定性法律评价。
348.## 是刑事责任的主要体现形式
刑罚
349.刑罚权可以划分为##、##、##、##四项权力。
执行权 求刑权 量刑权 行刑权
350.刑罚的适用对象是##
犯罪分子
351.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包括##和##。
特殊预防 一般预防
352.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的关系?
正确答案
答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是刑罚目的的基本内容,是预防犯罪的两种手段,二者之间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是因预防对象不同而作的区分,但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预防犯罪。同时,二者的方式和实现途径也是基本相同的,即都有赖于各种刑罚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既要考虑特殊预防,又要考虑一般预防,舍弃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使刑罚的目的难以实现。
353.刑罚
是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354.刑罚目的
是指国家制定刑罚、适用刑罚和执行刑罚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在我国,刑罚的目的具体表现为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
355.特殊预防
是指防止已经犯罪的人重新犯罪。特殊预防的对象只能是犯罪人,即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人。
356.一般预防
是指防止尚未犯罪的人走上犯罪道路。一般预防的对象不是犯罪分子,而是没有犯罪的社会成员。
357.被判处( ) 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参加劳动的,应当同工同酬。
管制 拘役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358.有期徒刑的期限为
三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三个月以上二十年以下 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六个月以上二十年以下
359.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 )起计算
判决之日 判决确定之日 裁定减为有期徒刑之日 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
360.判处罚金应当根据( )决定罚金数额。
犯罪性质 犯罪情节 犯罪所得 犯罪人经济状况
361.被判处拘役或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是
与主刑期相等 一年以上五年以下 一年以上八年以下 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362.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时,应当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改为
一年以上五年以下 一年以上十年以下 三年以上八年以下 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363.死刑不适用于
犯罪时不满 16 周岁的人 犯罪时不满 21 周岁的人 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364.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
没有故意犯罪 确有悔改 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 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365.我国刑法规定的主刑种类有##、##、##、##、##。
管制 拘役 无期徒刑
有期徒刑 死刑
366.管制的期限为## 以上 2 年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长不得超过## 。
3个月以上 三年
367.管制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 1 日折抵刑期 ##
2日
368.拘役的期限,为 1 个月以上## 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能超过##
6个月
1年
369.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就近执行。
公安机关
370.有期徒刑的期限,为## 以上 15 年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能超过##
6个月
20年
371.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 执行。
2年
372.刑法典规定的附加刑的种类有罚金、##、##以及驱逐出境。
剥夺政治权利 没收财产
373.死刑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答刑法第 48 条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关于 “ 罪行极其严重 ” ,刑法未作明确规定,根据我国刑法理论界的一般观点,是主观罪过和客观危害的统一,既包括犯罪性质和危害后果特别严重,也包括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特别巨大。具体可从三个方面把握,即犯罪性质特别严重、危害后果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
374.如何理解我国刑法中的死缓制度?
答刑法第 48 条第 1 款规定,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 2 年执行。这就是我国刑法中的死刑缓期执行制度,简称死缓。
死缓不是一个刑种,而是一个死刑运用的刑罚制度。死缓没有适用的独立性,只有在对罪犯判处死刑的前提下,才有适用的可能性,可见死刑是死缓的前提条件。凡是可以判处死刑的罪犯一般都可以适用死缓;没有规定死刑的犯罪,都不能适用死缓。
375.无期徒刑的特点是什么?
答无期徒刑的法律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1 )对犯罪分子进行关押。
( 2 )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这就是说,如果罪犯在服刑期间没有得到减刑,将在监狱服刑终身,这体现了无期徒刑刑罚的严厉性。终身剥夺罪犯的人身自由是无期徒刑的最突出特征。
( 3 )在内容上表现为对犯罪分子进行强制劳动改造,这体现了无期徒刑矫正、教育罪犯,使之成为社会新人的积极作用。
376.罚金的适用方式有哪几种?
答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罚金的适用方式有以下四种
( 1 )单科式,刑法规定的单科罚金主要适用于单位犯罪。在这种情况下,罚金只能单独适用。
( 2 )选科式,罚金作为附加刑,既可附加适用,又可单独适用。在这种情况下,罚金作为一种可选择的法定刑,只能单独适用,不能附加适用。
( 3 )并科式,我国刑法中的并科罚金,几乎都是必并制。
( 4 )复合式,复合式是指罚金的单处与并处同时规定在一个法条之内,以供选择适用。
377.附加刑
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附加刑既可以附加于主刑适用,又可以独立适用。
378.主刑
是对犯罪分子独立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
379.驱逐出境
是强迫犯罪的外国人离开中国国(边)境的刑罚方法。
380.罚金
属于财产刑的范畴,它是以强制犯罪人(包括自然人和单位)交纳金钱为内容的刑罚方法。
381.从轻处罚是指在法定刑限度以内选择适用 的刑罚。
最轻 次轻 相对较轻 中线以下
382.虽然犯罪分子不具有刑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判处法定最低刑还是过重时,经 ,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高级人民法院判决 高级人民法院核准 最高人民法院判决 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383.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 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一般累犯。
一年 二年 三年 五年
384.王某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10 年、罚金 5 万元。决定执行的刑罚时,应当采取 。
吸收原则 限制加重原则 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 吸收原则和限制加重原则
385.对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 ## 和对于社会的 ## ,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情节
危害程度
386.我国刑法规定的量刑原则是什么?
答量刑的一般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在法定刑的范围内或基础上,决定对犯罪分子是否适用刑罚以及处罚轻重的指导思想和准则。
我国刑法第 61 条规定 “ 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 根据这一规定,量刑的一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以刑事法律为准绳。
387.法定情节
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在量刑上应当予以考虑的情节。
388.酌定情节
是指人民法院从审判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在刑罚裁量过程中灵活掌握,酌情适用的情节。
389.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行执行 以后,可以假释。
原判刑期二分之一 五年 十年 十五年
390.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 ## ;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 ## 。
1/2 10年
391.对犯罪分子减刑,应由执行机关向 ## 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
中级
392.非经 ## 程序不得减刑。
法定
393.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裁定 ## 起计算。
减刑之日
394.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 ## 、 ## 、 绑架 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抢劫 强奸
395.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 ## 。
10年
396.减刑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答根据刑法第 78 条的规定,减刑分为可以减刑、应当减刑两种。适用减刑,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 1 )对象条件。减刑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 2 )实质条件。减刑的实质条件,是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
( 3 )限度条件。根据刑法第 78 条的规定,减刑的限度为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 1/2 ;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 13 年。
397.减刑的程序是什么?
答减刑的程序,根据刑法第 79 条的规定,对于犯罪分子的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确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实的,裁定予以减刑。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减刑。
398.假释的条件是什么?
答根据刑法第 81 条的规定,适用假释必须遵守下列条件
( 1 )对象条件。假释只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但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除外。
( 2 ) 限制条件。被假释犯罪分子已经执行了一定期限的刑罚
( 3) 实质条件。犯罪分子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4)排除性条件。犯罪分子不是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防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组织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399.减刑
是指对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 原判 刑罚 制度。
400.假释
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由于其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在犯罪的危险,因而附条件地其提前释放的一项刑罚制度。
401.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 之日起计算。
犯罪 犯罪行为停止 犯罪结果发生 犯罪行为终了
402.时效,一般分为 ## 和行刑时效两种。
追诉时效
403.法定最高刑为不满 5 年有期徒刑的犯罪,经过 ## 年,不再追诉。
5年
404.法定最高刑为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经过 ## 年,不再追诉。
15年
405.追诉时效的期限
(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5年;
(2)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10年;
(3)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15年;
(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20年。
如果20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后,仍然可以追诉。
406.赦免的特征有哪些?
大赦
特赦
407.时效
是指经过一定的期限,对刑事犯罪不得再追诉或者对所判刑罚不得再执行的一项法律制度
408.追诉时效
对犯罪分子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
409.数罪并罚时,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过
十年 十五年 二十年 二十五年
410.数罪并罚时,拘役最高不能超过
一年 二年 三年 五年
411.数罪并罚时,管制最高不能超过
一年 二年 三年 五年
412.王某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10 年、罚金 5 万元。决定执行的刑罚时,应当采取
吸收原则 限制加重原则 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 吸收原则和限制加重原则
413.累犯分为 ## 和 ## 两种
一般累犯 特殊累犯
414.对于累犯,应当 ## 处罚。
从重
415.我国刑法采取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同时兼采 ## 原则和 ## 原则中的合理因素。
吸收 并科
416.在数罪中,有判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的,采取 ## 。
吸收原则
417.在数罪中,分别判处两个以上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采取 ## 原则。
限制加重
421.在数罪中除判处主刑之外,还判处有附加刑的,采取 ## 原则。
并科
419.缓刑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 ## 或 ## 的犯罪分子
3年以下有期徒刑 拘役
420.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 ## 。
2个月
421.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 ## 以下,但是不能少于 ##
5年
1年
422.数罪并罚的特点
必须是一行为人犯有数罪
一行为人所犯的数罪必须发生于法定的时间界限内
应在对数罪分别定罪量刑的基础上,依照法定并罚原则,并罚范围和并罚方法,决定执行的刑罚
423.自首如何认定?
答根据刑法第 67 条规定,自首分为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两种。一般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一般自首的成立须具备下列条件
( 1 )自动投案。所谓 “ 自动投案 ” ,是指犯罪分子于犯罪之后,被动归案之前,自行投于有关机关或个人,承认自己实施了犯罪,并自愿置于所投机关或个人的控制之下,等候交代犯罪事实,并最终接受国家的审理和裁判的行为。
( 2 )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犯罪分子自动投案以后,只有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才能足以证明其具有真诚悔罪的表现。所以,能否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自首成立的一个重要条件。
424.累犯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1. 前罪与后罪都是故意犯罪,此为构成累犯的主观条件。
2.犯罪分子在犯前罪和后罪是都是年满21周岁的人
3.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这是构成累犯的刑度条件。
4.. 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 5 年之内,这是构成累犯的时间条件。
答案解析
425.被告人李某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1 年,缓刑 2 年。在缓刑考验期间没再犯新罪,但在缓刑期满后不到 1 年的时间内又犯盗窃罪,依法应判处有期徒刑 3 年。
请分析李某是否构成累犯?为什么?
李某不构成累犯。
缓刑期满原判刑罚不再执行,而累犯的条件之一是原判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 5 年内,不再执行就没有执行完毕之说,因而不能构成累犯。
426.案例分析 马某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5 年。在服刑过程中主动交代还曾犯有盗窃罪。经公安机关调查,确有此事,犯罪事实当时已被公安机关发现,只是犯罪人一直未能确定,案件未破获。
请分析马某主动交代盗窃案件的行为是否属于自首?为什么?
马某主动交代盗窃案件的行为不属于自首。
根据司法解释,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同种罪行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但不属于自首。
427.案例分析
被告人李某因盗窃罪被公安机关拘留后如实交代了盗窃罪行,同时还交代了曾经抢夺他人财物的罪行,经查属实。
请分析李某交代抢夺他人财物罪行的行为是否属于自首?为什么?
李某交代抢夺他人财物罪行的行为属于自首。
根据司法解释,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不同罪行的,以自首论。
428.刑法的空间效力的 原则
属地原则 属人原则 保护原则 普遍原则
42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以内的全部空间区域,具体包括
领陆 邻水 领空 领海
430.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依照该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由
我国审判 国外审判 我国和外国一起协商处理 按照国际法处理
431.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
自然人 法人 民事行为能力人 单位
432.刑事责任能力就是行为人##和##自己行为的能力。
辨认 控制
433.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特定的
资格 地位 状态 形式
434.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和()犯罪的过程及阶段中,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状态。
发生 发展 进行 完成
435.故意犯罪的形态是故意犯罪已经停止下来的各种不同的##和##
结局 形态
436.故意犯罪过程包含若干具体的故意犯罪阶段,这些具有不同特征的阶段处于故意犯罪发展的总过程中
对 错
437.脱逃罪以被依法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逃离羁押为既遂的()
过程 完成 标志 形式
438.结果犯是指不仅要实施具体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而且必须发生法定的无法预料的犯罪结果,才构成既遂的犯罪。
对 错
439.在现代各国刑事立法和刑法理论看来,犯罪既遂的行为人即既遂犯构成的是##的##
故意犯罪 完成形态
440.犯罪预备形态,是故意犯罪过程中未完成犯罪的一种停 止状态
对 错
441.行为人进行犯罪预备活动的##和##,是为了顺利地着手实施和完成犯罪
意图 目的
442.犯意表示,指以()、()或()对犯罪意图的单纯表露。
口头 文字 表达方式 其它方式
443.着手实行犯罪体现了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统一
对 错
444.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的原因所致。
犯罪目的 犯罪动机 意志以外 意志以内
445.行为人自身方面对完成犯罪有不利影响的因素,如其()、()、()、()等的缺乏或不佳情况
能力 力量 身体状况 常识技巧
446.公司 、 企业人员受贿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侵犯了公司、企业的正常()管理活动和公司、企业工作人员()的廉洁制度。
正常管理活动 业务活动 受贿 工作
447.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的主体是(),即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其中,公司工作人员,主要指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监事或职工。
一般主体 特殊主体 一般主体又是特殊主体 以上全都不是
448.所谓“回扣”,一般是指在商品交易中,卖方在收取的价款中扣出一部分返还给买方或者买方经办人的金钱。
对 错
449.管制的执行机关是()
人民法院的执行部门 人民检察院的监所检察部门 公安机关的看守所 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
450.我国刑法分则中”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 13 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
一般客体 同类客体 直接客体 复杂客体
451.犯罪目的只存在于()
故意 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 既遂
452.某甲被判处无期徒刑,依法假释时,其考验期限为()
盗窃罪 敲诈勒索 放火罪抢劫罪
453.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概念,属于犯罪的实质概念。
对 错
454.行为的刑事违法性是社会危害性的基础。
对 错
455.犯罪直接客体又分为一般客体和复杂客体。
对 错
456.具有一定严重程度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
对 错
457.刑事违法性作为犯罪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刑法的限制和保障机能。
对 错
458.犯罪预备
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459.主犯
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460.剥夺政治权利
是指依法剥夺犯罪人一定期限参加管理国家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属于资格刑
461.数罪并罚
是指人民法院对一行为人在法定时间界限内所犯数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照法定的并罚原则及刑期计算方法决定其应执行的刑罚的制度
462.简述成立正当防卫应当具备的条件?
(1)起因条件:存在不法侵害。 (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 (3)对象条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的第三者实行。 (4) 主观条件: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 (5) 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463.简述我国刑法规定的计算追诉期限的方法?
(1)在通常情况下,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 (2) 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3) 在时效中断的情况下,前罪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4) 在时效延长的情况下,追诉期限不受限制,即: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 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464.叙述构成犯罪的不作为需要具备的条件?
构成犯罪的不作为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 (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 (3)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465.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诸多事实特征中,只有()才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必备条件
危害行为 危害结果 犯罪的时间、地点 犯罪的方法
466.下列人员中,实施危害行为造成危害结果而不负刑事责任的有()
聋哑人和盲人 精神正常时的间歇性的精神病人 生理醉酒的人 故意伤害他人致人轻伤的己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
467.某已满 14 周岁不满 21 周岁的人犯罪,应当( )处罚
从轻 减轻 从轻或者减轻 减轻或者免除
468.某甲在行车中不小心将某乙撞伤,为了尽快逃脱,便将流血昏迷的某乙拖入路边树林。某乙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的犯罪
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 疏忽大意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
469.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的犯罪,经过 20年后仍须追诉的,应当( )
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 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由最高人民法院决定
470.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损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对 错
471.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概念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总标准。
对 错
472.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就是在形式上坚持绝对的平等。
对 错
473.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对 错
474.如果一个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国家就不能将之作为规定为犯罪而加以惩罚。
对 错
475.犯罪
是指严重危害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且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476.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477.正当防卫
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478.没收财产
没收财产:是指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部或全部强制元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
479.什么是犯罪的不作为?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1. 所谓犯罪的不作为,是指行为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未做的情况。 构成犯罪的不作为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 (2) 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 (3) 行为人禾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480.简述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形态的特征
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形态的特征是: (1)时空性。 (2)自动性。 (3)彻底性。 (4)有效性。
481.叙述犯罪构成的概述? 犯罪构成的特征?
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 (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
48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
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违反法律的行为 触犯刑律的行为 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483.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 )。
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 主行为与次行为 作为与不作为 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
484.生理醉酒后犯罪的人属于( )。
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人
485.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 )处罚。
减轻或者免除 免除或者减轻 酌情减轻或者免除 酌情免除或者减轻
486.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处罚。
从轻或者减轻 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减轻 从轻
487.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 错
488.根据属人原则,我国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 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该罪的法定最高刑是否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
对 错
489.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应当通过外交 途径解决。
对 错
490.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21岁。
对 错
491.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刑之日起计算。
对 错
492.犯罪
是指严重危害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且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493.犯罪中止
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 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494.结果加重犯
亦称加重结果犯,是指实施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由于发生了刑法 规定的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重结果,刑法对其规定加重法定刑的犯罪形态。
495.没收财产
是指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的财产的一部或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一 种刑罚方法
496.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 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 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 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 (3) 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
497.简述减刑的概念和条件。
减刑,是指对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 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 根据刑法典的规定,对犯罪分子减刑,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 减刑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是减刑的对 象条件,即刑法对减刑适用范围的限定。 (2) 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这是 减刑的实质条件,也是决定性要件。 (3) 减刑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这是减刑的限度条件。
498.叙述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 起因条件:存在不法侵害。(2分) (2) 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2分) (3) 对象条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的第三者实行。(2分) (4) 主观条件: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2分) (5) 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2分)
499.外国人无论犯罪地是在本国领域内还是在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对 错
500.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刑事立法上都接受我们国家的管辖管理。
对 错
501.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企业 事业单位 机关 职能部门
502.单位犯罪对于自然人犯罪而言的一个()
行为 动机 范畴 罪行
503.单位犯罪就是社会组织犯罪。
对 错
504.犯罪未遂的特征
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来 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
505.我国刑法理论一般从两个两个角度,根据两个不同的标准把犯罪未遂划分为两队类型。
对 错
506.犯罪预备的特征
犯罪预备的客观特征之含义 犯罪预备的客体特征之含义 犯罪预备的主观特征之含义 犯罪预备的主体特征之含义
507.犯罪既遂主要有以下几种特征
结果犯 行为犯 危险犯 举动犯
508.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必须具备以下几种特征
时空性 空间性 自动性 彻底性
509.犯罪的中止形态有两种类型
对 错
510.我国刑法由()构成一个完整体系。
惩罚性和赦免性 主刑和附加刑 合法性和非法性 严厉性和绝密性
511.我国刑罚体系必须是()的需要
体系完整 结构严谨 规章严密 适应同犯罪做斗争
512.刑罚方法基本上有三种方法。
对 错
513.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的主体是(),即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其中,公司工作人员,主要指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监事或职工。
一般主体 特殊主体 一般主体又是特殊主体 以上全都不是
514.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的原因所致。
犯罪目的 犯罪动机 意志以外 意志以内
515.脱逃罪以被依法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逃离羁押为既遂的()
过程 完成 标志 形式
516.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依照该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由
我国审判 国外审判 我国和外国一起协商处理 按照国际法处理
517.王某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罚金5万元。决定执行的刑罚时,应当采取
吸收原则 限制加重原则 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 吸收原则和限制加重原则
521.数罪并罚时,管制最高不能超过()。
一年 二年 三年 五年
519.数罪并罚时,拘役最高不能超过()。
一年 二年 三年 五年
520.数罪并罚时,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过()
十年 十五年 二十年 二十五年
521.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处罚。
从轻或者减轻 减轻 减轻或者免除 免除
522.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之日起计算。
犯罪 犯罪行为停止 犯罪结果发生 犯罪行为终了
523.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违反法律的行为 触犯刑律的行为 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524.某甲己满 15 周岁不满 16 周岁,在对其所犯抢劫罪量刑时,应当( )处罚
从轻 从轻或者减轻 减轻 免除
525.生理醉酒后犯罪的人属于()。
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完全元刑事责任能力人 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人
526.某甲将某乙所开公共汽车的刹车损坏,意图制造行车事故,使某乙受到处分。汽车开出后,某乙发现刹车有故障,及时采取措施,而未造成严重后果。对某甲应当以( )论处。
从轻或者减轻 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减轻 从轻
527.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
交通肇事罪 破坏生产经营罪 破坏交通工具罪 故意毁坏财物罪
528.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侵犯了公司、企业的正常()管理活动和公司、企业工作人员()的廉洁制度。
正常管理活动 业务活动 受贿 工作
529.行为人自身方面对完成犯罪有不利影响的因素,如其()、()、()、()等的缺乏或不佳情况。
能力 力量 身体状况 常识技巧
530.犯意表示,指以()、()或()对犯罪意图的单纯表露。
口头 文字 表达方式 其它方式
531.死刑不适用于()。
犯罪时不满16周岁的人 犯罪时不满21周岁的人 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532.下列人员中,()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刑法规定的该罪的最高刑是否为三年有期徒刑,均受我国刑法管辖。
国家公务员 司法人员 武装警察部队官兵 现役军人
533.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包括()。
定罪上的平等 量刑上的平等 刑罚执行上的平等 制刑上的平等
534.罪刑法定原则还可派生以下哪个规则()。
排斥习惯法 否定溯及力 禁止类推适用 反对不定期刑
535.我国刑法刑法典、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组成。
对 错
536.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的基本原则是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和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对 错
537.刑事责任能力程度一般分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和减轻刑事责任能力。
对 错
538.各国刑法对溯及力问题采用的原则包括从旧原则、 从新原则、从新兼从轻原则和从旧兼从轻原则。
对 错
539.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对 错
540.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对 错
541.凡是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不论犯罪分子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其罪行发生在我国领域内还是我国领域外,只要犯罪分子在我国境内被发现,我国应当行使刑事管辖权。
对 错
542.法律没有规定为犯罪的不为罪,没有规定的刑罚酌情适用刑罚。
对 错
543.刑法是对犯罪的规定和惩处,不需要考虑刑事责任。
对 错
544.犯非法拘禁罪,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对 错
545.下列机关中,( )有权进行司法解释。
公安部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全国人大常委会
546.“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体现的是( )。
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相当原则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罪责自负原则
547.根据解释的效力分类,刑法的解释分为( )。
限制解释 学理解释 司法解释 立法解释
548.作为正当防卫起因条件的不法侵害的本质特征在于其( )。
违法性 社会危害性 客观真实性 刑事违法性
549.非法拘禁罪属于( )。
持续犯 连续犯 牵连犯 惯犯
550.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是( )。
赦免 定罪免刑方式 刑罚 特殊处理方式
551.刑罚是一种( )的法律制裁方式。
人道 合法 严厉 符合法律法规
552.管制的最低期限是( )。
十五日 一个月 三个月 六个月
553.刑法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种情况属于( )。
论理解释 文理解释 司法解释 立法解释
554.根据属地管辖权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 )。
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犯罪的行为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犯罪的行为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555.刑法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里的“但书”表示的是( )。
对前段的补充 对前段的限制 对前段的强调 对前段的例外
556.只有法律规定的()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犯罪
单位和人 单位 单位和集体 单位和自由人
557.我国刑法的斗争对象是( )。
一切违纪违规行为 一切违法行为 一切犯罪行为 一切危害社会的行为
558.如何区分一罪与数罪?
答根据刑法理论界普遍公认的观点,一罪与数罪的区分应以犯罪构成的个数为标准即行为人的犯罪事实具备一个犯罪构成的为一罪,行为人的犯罪事实具备数个犯罪构成的为数罪。 行为人的犯罪事实具备犯罪构成的数量,应以行为人的犯罪事实的最终形态(而不是某一犯罪行为尚在进行之中的过程形态)为基础,并结合犯罪构成的类型,经具体分析而确定。
559.犯罪既遂
所谓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所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560.犯罪预备形态有什么特征?
(1)犯罪预备的客观特征表现为 第一,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所谓犯罪的预备行为,就是为犯罪的实行和完成创造便利条件的行为,包括准备犯罪工具的行为和其他为实施犯罪创造便利条件的行为。 第二,行为人尚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所谓犯罪的实行行为,指分则中具体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这一特征是犯罪预备形态与犯罪未遂形态区别的显著标志。 (3)犯罪预备形态的主观特征表现为 第一,行为人进行犯罪预备活动的意图和目的,是为了顺利地着手实施和完成犯罪。 第二,犯罪在实行行为尚未着手时停止下来,从主观上看是违背行为人的意志的,即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这一特征也是犯罪预备形态与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形态区别的关键所在。
561.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562.犯罪
犯罪是指严重危害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且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563.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564.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 错
565.刑事责任年龄的确定,应当以行为当时的实际年龄为标准去认定行为人是否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是比较科学的。如果行为出现连续或者持续状态,则应当以行为状态结束之时行为人的实际年龄去予以确定。
对 错
566.我国《刑法》第21条第4款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对 错
567.犯罪时不满21周岁的人,不能适用死刑,但可以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对 错
568.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对 错
569.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 )。
立法解释 司法解释 学理解释 文理解释
570.缓刑只适用于被判处( )的犯罪分子。
管制 拘役 3年以下有期徒刑 5年以下有期徒刑
571.对于被判处( )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死刑 无期徒刑 驱逐出境 15年以上有期徒刑
572.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 )。
没有故意犯罪 确有悔改 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 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573.死刑不适用于( )。
犯罪时不满16周岁的人 犯罪时不满21周岁的人 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574.犯罪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 )。
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刑罚惩罚性 刑事合法性
575.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 )及程度其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具备的一切主观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刑事惩罚性 刑事危害性 社会危害性 刑事处罚性
576.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 )。
一般客体 同类客体 简单客体 复杂客体
577.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诸多事实特征中,( )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备要件。
危害行为 危害结果 犯罪的时间、地点 犯罪的方法
578.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 )。
犯罪人对自己行为的主观心理态 犯罪人对自己行为的危害后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犯罪人对危害后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犯罪人对自己行为的社会后果的评价
579.我国刑法规定,( )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已满14周岁不满21周岁 已满16周岁不满21周岁 不满21周岁
580.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 )。
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 作为与不作为 教唆行为与实行行为 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
581.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诸多事实特征中,( )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备要件。
危害行为 危害结果 犯罪的时间、地点 犯罪的方法
582.( )是刑法对犯罪进行科学分类的基本依据。
犯罪对象 单一客体 同类客体 直接客体
583.按照( ),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犯罪行为的多少 犯罪行为侵犯某种具体社会关系的次数多少 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大小 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
584.自然人犯罪主体的共同要件有哪些?
答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 自然人犯罪主体的共同要件有以下两个 (1)犯罪主体必须是自然人。所谓自然人,是指有生命存在的人类独立的个体。自然人的人格即资格,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3)作为自然人的犯罪主体必须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能力不是任何自然人都具备的,其具备受到自然人的年龄和精神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只有那些达到一定年龄、精神正常因而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才能够成为犯罪的主体。
585.如何理解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答所谓犯罪主观方面,就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罪过(即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的过失)以及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这几种因素。 行为人的罪过即其犯罪的故意或者过失,是一切犯罪构成都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犯罪的目的只是某些犯罪构成所必备的主观要件,所以也称之为选择性主观要件;犯罪动机不是犯罪构成必备的主观要件,它一般不影响定罪,而只是影响量刑。
586.刑罚执行
刑罚执行:简称行刑,是指法定的司法机关将生效的刑事裁判所确定的刑罚付诸实施的刑事司法活动。
587.主犯
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588.犯罪预备
犯罪预备 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589.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是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有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590.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对 错
591.醉酒(生理性醉酒)的人,其辨认和控制能力是明显低于正常人的。因此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因其辨认和控制能力的减弱,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对 错
592.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的法定刑事责任年龄是14岁。
对 错
593.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抢劫、运输毒品、爆炸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 错
594.已满14周岁不满21周岁的人犯罪,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 错
595.构成不作为犯罪的前提是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种特定义务来源于( )方面。
法律已修订及实施 法律的明文规定 职务上或业务上的要求 行为人先行的行为而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所产生
596.按照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大小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 )。
一般客体 同类客体 直接客体 间接客体
597.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基本特征有( )。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应受刑罚惩罚性 具有犯罪结果性
598.世界各国立法例关于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的主要原则有( )。
属地原则 属人原则 保护原则 普遍原则
599.我国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有( )。
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
600.只有法律规定的( )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犯罪。
单位和人 单位 单位和集体 单位和自由人
601.所谓未得逞,一般认为其表现未能完成即( )犯罪既遂。
可能达到 未能达到 可以达到 以上都不对
602.刑法是一个历史的( )。
规章 范畴 转变 蔓延
603.自动放弃重复侵害行为一方面具备了犯罪中止的( )。
一定条件 全部条件 实施条件 实行条件
604.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 )。
从旧原则 从新原则 从新兼从轻原则 从旧兼从轻原则
605.只要实施了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煽动行为,无论群众是否被煽动起来,都构成煽动分裂国家罪既遂。这种情况属于( )。
结果犯 举动犯 行为犯 危险犯
606.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 )处罚。
酌情减轻或者免除 酌情免除或减轻 减轻或免除 免除或者减轻
607.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 )处罚。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 应当减轻或者免除 可以减轻或者免除
608.信用卡诈骗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信用卡进行( )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
欺骗
诈骗
诱骗 赚骗
609.我国刑法规定,( )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已满14周岁不满21周岁 已满16周岁不满21周岁 不满21周岁
610.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
犯罪人对自己行为的主观心理态
犯罪人对自己行为的危害后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犯罪人对危害后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犯罪人对自己行为的社会后果的评价
611.刑法是一个历史的()。
规章 范畴 转变 蔓延
612.犯罪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
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刑罚惩罚性 刑事合法性
613.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 )及程度其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具备的一切主观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刑事惩罚性 刑事危害性 社会危害性 刑事处罚性
614.刑法具有保护的社会关系的广泛性和最为严厉的强制性两个显著的特点。
对 错
615.我国刑法的任务就是运用刑罚打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
对 错
616.按照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要求,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刑法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对 错
617.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对 错
621.行为具有严重的 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
对 错
619.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
没有故意犯罪 确有悔改 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 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620.对于被判处()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死刑 无期徒刑 驱逐出境 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621.世界各国关于解决刑法溯及力问题的主要原则有()。
从旧原则 从新原则 从新兼从轻原则 从旧兼从轻原则
622.犯罪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危害社会行为
违反法律的行为
触犯刑律的行为
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623.从解释的效力上,刑法解释可以分为( )。
立法解释 司法解释 学理解释 论理解释
624.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 )。
对 错
625.刑法是一个历史的( )。
规章 范畴 转变 蔓延
626.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 )。
从旧原则 从新原则 从新兼从轻原则 从旧兼从轻原则
627.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包括( )。
定罪上的平等 量刑上的平等 刑罚执行上的平等 制刑上的平等
628.刑法的基本原则吧必须是贯穿全部刑法规范的原则( )。
对 错
629.刑法空间效力解决国家( )的范围问题。
刑事责任 刑事管辖 刑事统治 刑事适用
630.刑法空间效力的原则有( )。
属地原则 属人原则 保护原则 普遍原则
631.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的原则上都适用我国的刑法( )。
对 错
632.关于生效时间一般有以下规定方式( )。
公布之日起生效 公布时间起生效 公布后一个星期之内生效 公布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再实行
633.从新原则、即对于生效前未经审判或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 )。
新法一律具有溯及力 旧法依然有溯及力 新法没有溯及力 旧法的溯及力一律失效
634.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刑法的生效时间( )。
对 错
635.犯罪概念是区分罪与非罪界限的总标准( )。
对 错
636.犯罪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 )。
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刑罚惩罚性 刑事合法性
637.我国刑法规定犯罪基本特征( )。
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刑罚惩罚性 刑事合法性
638.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
对 错
639.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包括( )。
犯罪主体 犯罪客体 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客观方面
640.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 )及程度其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具备的一切主观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刑事惩罚性 刑事危害性 社会危害性 刑事处罚性
641.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 )。
一般客体 同类客体 简单客体 复杂客体
642.各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同( )。
对 错
643.犯罪客体就是我国刑法所(),而为犯罪行为所()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制定 规定 侵害 危害
644.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诸多事实特征中,( )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备要件。
危害行为 危害结果 犯罪的时间、地点 犯罪的方法
645.社会关系涉及社会各个领域( )。
对 错
646.犯罪客观方面的事实特征很多,包括行为( )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其中,( )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的必备条件。
行为 结果 后果 动机
647.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 )。
犯罪人对自己行为的主观心理态
犯罪人对自己行为的危害后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犯罪人对危害后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犯罪人对自己行为的社会后果的评价
648.犯罪的故意是罪过形式之一( )。
对 错
649.深入研究和确认犯罪主观方面( )、( )。
有助于正确定罪 有助于正确量刑 有助于案情发展 有助于适当量刑
650.作为正当防卫起因条件的不法侵害的本质特征在于其( )。
违法性 社会危害性 客观真实性 刑事违法性
651.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对 错
652.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是指形式上( ),而实际上没有( ),因而不构犯罪的行为。
符合某种犯罪的构成要件
符合多种种犯罪的构成要件 社会危害性 社会危害程度
653.甲、乙、丙、丁四人共谋在某工厂出纳员去银行领回该厂全体人员工资时,抢劫该出纳员领回的工资。后来甲因事抽不开身未能前往,乙、丙、丁同赴现场,抢走了该出纳员所领工资七千多元四人平分。对甲的行为( )。
不以犯罪论处 以抢劫罪的犯罪预备单独论处
以抢劫罪共同犯罪论处 以抢劫罪的犯罪中止论处
654.刑法规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
对 错
655.以共同犯罪能否依照法律的规定任意形成为标准,可以分为( )与( )。
任意共同犯罪 联合共同犯罪 非意愿性共同犯罪 必要共同犯罪
656.非法拘禁罪属于( )。
持续犯 连续犯 牵连犯 惯犯
657.法定一罪是指原来符合数个犯罪的数罪,由法律将其明文规定为一罪的犯罪形态。它包括( )。
结果犯 行为犯 结合犯 集合犯
658.继续犯必须是基于一个犯罪故意实施一个危害行为的犯罪( )。
对 错
659.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是( )。
赦免 定罪免刑方式 刑罚 特殊处理方式
660.犯罪行为是刑事责任产生的事实根据( )。
对 错
661.刑事责任的特征( )。
强制性 严厉性 专属性 确定性
662.对犯罪人适用刑罚,必须是以刑法为根据并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诉讼程序进行( )。
对 错
663.所谓的预防犯罪包括( )。
预期预防 提前预防 一般预防 特殊预防
664.刑罚是一种( )的法律制裁方式。
人道 合法 严厉 符合法律法规
665.管制的最低期限是( )。
十五日 一个月 三个月 六个月
666.于被判处( )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死刑 无期徒刑 驱逐出境 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667.刑罚方法基本上有三种方法( )。
对 错
668.从重处罚是指在法定刑限度以内选择适用( )的刑罚。
最重 次重 相对较重 中线以上
669.量刑时使法定的罪刑关系变成实在饿得罪刑关系的必要条件( )。
对 错
670.刑罚裁量具有以下特征( )。
量刑的主体是人民法院 量刑的对象是 单位和自然人 量刑的内容是对犯罪人确定刑罚 量刑的性质是一种刑事司法活动
671.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 )处罚。
从轻或者减轻 减轻 减轻或者免除 免除
672.从犯供述的罪刑属于自首情节( )。
对 错
673.累犯分为( )。
普通累犯 一般累犯 特殊累犯 特级累犯
674.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减刑以后,实行执行的刑期不能不于( )。
五年 五年 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十五年
675.不得假释的情节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 )。
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犯罪分子 被判处无期徒刑犯罪分子 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犯罪分子 被判死刑的犯罪分子
676.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裁定减刑之日起计算( )。
对 错
677.法定最高刑为十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期限为( )。
十年 十五年 二十年 二十五年
678.处理涉及追诉时效的案件,有时情况较为复杂( )。
对 错
679.最高刑分别为5年有期徒刑、10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追诉期限分别为( )。
5年 10年 15年 20年
680.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
对 错
681.关于犯罪主体,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甲(女,43岁)吸毒后强制猥亵、侮辱孙某(智障女,l9岁),因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主体只能是男性,故甲无罪 乙(15岁)携带自制火药枪夺取妇女张某的挎包,因乙未使用该火药枪,故应当构成抢夺罪 丙(15岁)在帮助李某扣押被害人王某索取债务时致王某死亡,丙不应当负刑事责任 丁是司法工作人员,也可构成放纵走私罪
682.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划分为( )两种类型。
自然人犯罪主体 法人犯罪主体 单位犯罪主体 单人犯罪主体
683.单位犯罪相对于自然人犯罪而言的( )。
一种行为 一种范畴 一种犯罪过程 一种犯罪结果
684.单位犯罪主体包括公司( )。
企业 事业单位 机关 团体
685.单位是我国法律中的唯一犯罪主体( )。
对 错
686.故意犯罪在犯罪人产生和确立犯意以后,从其开始犯罪活动,到完成犯罪,有一个纵向的( )。
犯罪过程 时间过程 行为过程 预备过程
687.故意犯罪的过程是指故意犯罪的( )所要经过的程序,阶段的综合与整体。
发生 产生 发展 完成
688.故意犯罪的形态与故意犯罪的过程和阶段之间,是一种既相互区别又密切相关的关系( )。
对 错
689.犯意表示尚未开始实施任何危害行为,因而属于犯罪思想的( )。
范畴 模块 阶段 过程
690.犯罪预备的类型有( )。
为实施犯罪预备犯罪工具的行为 为实施犯罪预备犯罪动机的行为 为实施犯罪预备犯罪目的行为 其他为实施犯罪创造便利条件的行为
691.犯罪预备是行为人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 )。
对 错
692.犯罪既遂的类型有( )。
结果犯 行为犯 危险犯 举动犯
693.对于犯罪既遂的概念( )做了直接的规定。
多数立法例 只有少数立法例 有关机关全面的 立法机关
694.犯罪既遂是故意犯罪的完成形态( )。
对 错
695.所谓未得逞,一般认为其表现未能完成即( )犯罪既遂。
可能达到 未能达到 可以达到 以上都不对
696.犯罪未遂的特征( )。
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来 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行为人没有达到目的
697.对于犯罪未遂而言我国刑法理论一般从两个角度,根据两个不同的标准,把犯罪未遂划分成两队类型( )。
对 错
698.自动放弃重复侵害行为一方面具备了犯罪中止的( )。
一定条件 全部条件 实施条件 实行条件
699.自动放弃犯罪的特征有( )。
时空性 自动性 彻底性 全面性
700.对于中止犯的处罚,各国刑法采取的主要是必减免制两种原则( )。
对 错
新疆一体化 01708 刑法学(1) 网上在线形考作业国开电大历年参考题目如下:
新疆一体化 01708 刑法学(1) 网上在线形考作业[答案]相关练习题:
SNMPv3新版利用密码算法来实现SNMP消息来源认证、完整性确认、消息加密、以及消息新鲜性,从而可以避免的安全威胁有()
必须经当地地市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发准销标志的( )
( )不是基金监管的特征。
同阶矩阵A与B有相同的特征值是A与B相似的( )
对考评使用表格的再检验,是通过( )来检验的
网站管理者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SEO()。
实际上,Z检验是()的一个部分,专门用于抽样分布为正态分布的情况。
根据是否委托专业物业服务企业物业服务可分为( )。
流动相的黏度影响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柱效能,黏度越小,柱效越高。( )
学生需要以附件形式(附件的大小限制在10M以内)将完成的课程设计上传至课程平台中的“离线作业”模块。
法定员工福利包括()
干燥环境中有抗裂要求的混凝土宜选择的水泥是( )
今日之《诗经》为那一派的传本 。
某企业计划销售A产品A0万件,每件销售加12元,贡献毛益率为25%,此时的安全边际率可达到60%,那么该企业的利润为( )万元。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行政单位应缴财政款核算内容的是( )。
下列担保类型中属于信用担保的是( )。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 )。
人力资源城乡结构是由人口在城乡的分布所决定,并且受到城乡间人口流动的影响,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反映了该社会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发展的状况( )
下列属于地税负责征管范围的有( )。
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国有制经济具有完全的比较优势,而几乎不存在弊端。